服務熱線
177-5061-9273
香是人類最美好的文化感受,更是人類生命中最美麗感動的高峰經驗。因此香在人類的文明發展當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提到香,一般人腦中就會浮現芬芳的氣味,及各種對美好氣味的記憶,聯想起花香、燒香,甚至食物的香味、香水的香味、洗發精的香味、木材的香味,……等成千上百、種種豐富多樣的香味。香與我們的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無處不在。
在《說文解字》中說:“香,氣芬芳也。”而馨香的“馨”,也就是香氣遠聞之意。
而能產生這些美好的氣味之物,尤其是專門用來制造香的原料,也被稱為香,如:沈香、龍腦香、麝香等。
除了一般所熟知的香之外,佛法中香的意義更為廣泛,除了指味道美好的香之外,也指鼻根所嗅取的外在諸境,是人類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接觸外界的感官之一,其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中,鼻根所對應的是香塵。
在《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大毘婆沙論》等經論中,將香的種類分成好香、壞香、平等香三種。好香就是指能使人聞起來心情愉悅,或是能增長身心健康的味道;反之,如果聞起來令人厭惡,或是會傷害身心健康者,則稱為惡香;如果沒有特別的影響的香,則稱為平等香。
香與古文明
早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歷史上就有埃及人使用香料的記載。例如本世紀最重要的金字塔是土坦卡門墓(Tutankhamen‘s Tomb),在墓內就存放有許多裝滿了各種香料的瓶罐。
甚至,古埃及許多戰爭,也是為了穩定香料來源而發動的。例如,在女法老王海切舒特(Hatschepsut)的陵墓壁畫上,就刻滿了她為取得香料而遠征異國的彪炳事跡,她甚至在皇宮內建了一個大花園,網羅各地的奇花異草。
埃及早期的香料,為了方便運輸,大多以香膏、香脂的方式保存,而其主要的用途是用于表達對神只的崇拜。古埃及人認為,香是凡人與上天的媒介,所以,在古埃及太陽神廟中,每天必須點香三次,再將裊裊香煙,由一組組巨大而長的煙斗送上天空。
在古波斯文化中,身上的香味象征著身份地位。沒藥、乳香與麝香是當時最流行的香料,而在富貴人家的花園里,大多種植著種種珍貴的香花,如:茉莉、鈴蘭、紫羅蘭及紅玫瑰等。
希臘用香的文化,是由波斯傳入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之后,也從波斯帶回來珍貴的香料。據說亞歷山大大帝喜歡在房間地上遍灑香水,連衣服也要用沒藥薰香,更認為聞到香味時,必定有眾神的蒞臨與祝福。
在熱帶地區,身體特別容易汗臭,香料的產量也特別豐富。像印度地區天氣酷熱,所以多產香木,有的用來做香水,有的用來做香油,另外有一種香料混合于水涂在身上,這就涂香的來源。有些香料是由花制造的,但因為花容易腐爛,不能長久保持,所以印度人就用植物中的木類來做香的主要來源。
在古代,阿拉伯人常在收獲乳香時,燃燒紅蘇合香以驅蛇,或是燃燒紅蘇合用來消毒住宅。
古羅馬時期,人們認為:如果祭祀Vesta女神的香煙中斷的話,羅馬城就會沉沒在地獄的深淵里,所以這些的女信徒,她們終其一生唯一的職責,就是維持女神的香火永遠不滅。
香在宗教里向來扮演者極為重要的角色,從埃及就有以香供奉太陽神的記載,佛教中的用香更是豐富。
在《圣經》中,也有許多香料與圣跡的記載,例如,東方三賢人送給剛出生的耶穌基督的禮物中,其中就有兩樣是珍貴的香料——乳香、沒藥。而在《舊約》中,對于產在巴勒斯坦(Palestine)附近的許多香料,也有豐富的記載與贊頌。如〈箴言〉中曾提到“Ointment and perfume rejoice the heart”,意思是“涂香油與香水將使心歡悅滿足”。希伯萊婦女喜歡在衣服里藏一個香囊,香囊里的沒藥、薰衣草等等香味,可以藉著體溫散發出來。
《圣經》中共記載了大約有二十五種香料,其中最常見的是乳香與沒藥,另外還有沉香、香菖蒲、番紅花、桃金娘、甘松、蘇合香、香合花,以及玫瑰花等等。
在佛教中以涂香做為殊勝的供養,在《圣經》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記載。如在〈馬可福音〉中記載:“有一個女人帶來了一只玉瓶,里面有很珍貴的哪達香油,她打破玉瓶,把香油倒在耶穌頭上。”而在英國國王與王后的加冕大禮,也有所謂的“涂油禮”,就是用香油從受禮者頭上淋下。由此可見,將香油涂在對方身上以表達崇敬之意,是許多文化共通之外。
香在中國的發展
在許多古老的文化中,都與香有極深遠的因緣,中國文化更是如此。
中國從秦漢以前就有蘭蕙椒桂的記載。到了漢武帝時,才開始有“含雞舌香”及“諸夷獻香”等文獻記載:“毘邪王殺休屠王來降,得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宮。金人者,皆長丈馀,其祭不用牛羊,惟燒香禮拜。”
由于中國古代的祭祀都是以牛羊作為牲禮,但是“金人之神”明顯的與中國傳統的神不同,這個“金人之神”據說就是指“佛陀”,這是以香禮佛的最早記載。
漢武帝時,奢廣尚書郎奏事有含雞舌香的記載,此時才開始有從夷國貢獻種種香品到中國來,而在歷史上有香品的記載也是由此開始。
當時,使用不同的香,也代表著不同的身份階級,如在《封禪記》中記載:“黃帝始,百辟群臣受德教者,皆列珪玉于蘭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雜寶為屑,以沈榆之膠,和之為泥以涂地,分別卑尊華戎之位也。”
至了漢代,更有以香凈化空氣,消除瘟疫的記載。在漢武帝時有一個“西國獻香”的傳說:“漢武帝時,弱水西國,有人乘毛車以渡弱水,來獻香者……”,當時武帝并不認為有特別之處,未加重視使用,后來因為長安發生大瘟疫,西國使者取其香點燃之,才使得疫氣消除,眾病痊愈。由這個線索,可以證明香能凈化環境。
在中國,香的傳來,開始是由西域傳入,后來大部分的香則由海南諸國——廣州、交址(越南)、瓊崖(海南島)——傳來。但由于古代交通不發達,地理知識不十分充足,所以記載每多偏差。而且古代的記載經過時空的演變,和現代也不能完全符合。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大約的知道占波、真臘(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海南島、泰國這一帶地域自古以來即有生產香。
在中國古書中記載著:“南方產香”,古人認為“凡香品皆產自南方”,這和中國五行的觀念有關,因為南方是南屬離位,而離屬火,火為土之母,火盛則土得養(肥沃),因此如沈水香(沈香)、旃檀(檀香)、薰陸等香皆產自南方;海邊的表面為氣之所終,土氣特別旺盛,《清暑筆談》說:“香氣湊脾(土),火陽也,故氣芬斂。”這是用五行的觀念來解釋香的產生。另外,也有認為在熱帶中的人易流汗而發出體臭,但在這種地域也就自然會產生另一種物類(香料)來對制這種問題。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香與生活就有密切的關聯,除了以焚燒香草來驅除蚊蟲,去除穢氣之外,外煎香湯來沐浴,甚至佩掛香草。隨著佛教的傳入,更陸續引進多種重要的香料,如龍腦、沈香等,讓香的使用又產生全新的風貌。
佛教傳入的合香觀念,很快的和中國用藥的觀念相互結合,產生博大精深的合香配方,甚至依照季節、時令、場合及用途而調配出理想的香品。在香的形狀上則有丸狀、粉狀、餅狀、線狀及圈狀等。明清開始,又有柱香的出現,以竹簽或木簽為心柱,外裹香粉,成為目前普遍使用的香品之一。
香的用途
香的用途,從宗教祭祀的用途,到生活中逐漸發展到生活中的運用,以香來提升生活情境,從身體的涂抹、薰香衣服、凈化環境,乃至入于飲食,作為藥用……香的用途可說是五花八門。以下即介紹幾項香的常見的用途。
1、藥用
香做為藥用的起源極早,在經典中,就有以牛頭旃檀作為藥用的記載。
當初提婆達多唆阿阇世王謀殺佛陀,從靈鷲山推下巨石要壓死佛陀。他們的計謀雖然未得逞,佛陀的腳卻被碎石擊中而流血。
當時的醫王侍縛迦為佛陀診察之后,認為只有以牛頭檀栴為醫方才能醫治。但是此香極為珍貴稀有,一般擁有的人也只有國王求索時才敢獻出。
當時有一個賣香的商人,聽說此香能治佛傷,于是甘愿冒著生命的危險,歡喜奉上此香,以此因緣故,而被佛陀授記于未來世當證辟支佛等,名為“栴檀”。
在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九,曾記載蘇合香丸可用來治病:“此藥本出禁中,祥符中嘗賜近臣。”北宋真宗曾經把蘇合香丸炮制而成的蘇合香酒,賜給王文正太尉,因為此酒“極能調五臟,卻腹中諸疾。每冒寒夙興,則飲一杯。”宋真宗將蘇合香丸數篚賜給近臣,使得蘇合香丸在當時非常盛行。此外,在中國的金創藥及去瘀化膿等方劑中,乳香、麝香及沒藥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成份。
而現今極為流行的“芳香療法”,可以說是起源于埃及。
埃及人極為注重衛生,他們發明了能夠恢復健康、美容的沐浴法,就是在沐浴之后以香油按摩,來減輕肌肉酸痛,松弛神經。這原來是用來為木乃伊防腐的技術。
現代許多科學研究也指出,香味有助于人體健康,如耶魯大學精神物理學中心的學者,指出香薰蘋果的氣味可以使焦慮的人降低血壓,并避驚慌;薰衣草則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人提高警覺。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ati)相關測驗則顯示,空氣中所加入香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這些都使精油等芳香療法變成極為流行的健身法。
在宋代,也有將香藥調入飲食而作成香藥果子、香藥糖水,并調龍腦、麝香入“龍凰茶園”中。而制作名貴的墨錠,也常調入龍腦、麝香。在《武林舊事》卷六中,也有以沈香水飲用的記載。
2、祭祀慶典
開始大量豐富使用香的埃及人,最初就是將香運用在繁復的禮拜儀式中,在祭祀的過程中,有時甚至必須燃燒數以噸計的香,乃至死亡時復雜的埋葬和防腐方式也需要用到大量香料和香膏。
在古代的巴比爾塔(Tower of Babel)寶塔形的建筑頂上,祭司經常點燃成堆的馨香來祭祀天神,他們認為在高塔上焚香,能更接近諸神。
在中國,有很多用香來祭祀及舉行典禮用香的記載,例如祭天地、祖先、親耕禮等。北宋仁宗慶歷年間,由于河南開封地區發生早災,仁宗就在西太乙宮焚香祝禱求雨,儀式中曾焚燒龍腦香十七斤。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皇太后圣誕,從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級官員,及宮內人吏都要依序進香賀壽。
3、薰衣
早在西漢就記載著以焚香來薰衣的風俗,衣冠芳馥更是東晉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在唐代時,由于外來的香輸入量大,薰衣的風氣更是盛行。
在《宋史》中記載,宋代有一個叫梅詢的人,在晨起時必定焚香兩爐來薰香衣服,穿上之后再刻意擺型袖子,使滿室濃香,當時人稱之為“梅香”。北宋徽宗時蔡京招待訪客,也曾焚香數十兩,香云從別室飄出,蒙蒙滿座,來訪的賓客衣冠都沾上芳馥的氣習,數日不散。
4、宴會
古代在宴會及慶典中,香也是不可缺乏的場景。
在埃及,上流人士參加宴會時,大都會在頭頂上戴一個蠟制的香膏圓錐體,讓它慢慢融化,使臉和肩上都滴上芳香的糖漿。而古羅馬人,則常在公開的典禮和宴會上,遍灑芬芳的玫瑰。在酒神祭等狂歡節目中,沒有大量的玫瑰,是非常不禮貌的。古羅馬人甚至設了“玫瑰日”(Rosalia)這樣的節目。有時在酒宴中,他們會從天花板上灑下布滿香水和花瓣的香雨。
在中國南宋官府的宴會中,香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春宴、鄉會、文武官考試及第后的“同年宴”,以及祝壽等宴會,細節繁瑣,因此官府特別差撥“四司六局”的人員專司。在《夢梁錄》卷十九中說,“六局”之中就有所謂的“香藥局”,掌管“龍涎、沈腦、清和、清福異香、香疊、香爐、香球”及“裝香簇細灰”等事務,專司香的使用。
5、考場焚香案。
在中國多樣的用香的文化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場合會焚香,就是在考場設香案。
在唐代及宋代,于禮部貢院試進士日,都要設香案于階前,先由主司與舉人對拜,再開始考試。
宋朝歐陽修就曾作一首七言律詩“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來描寫這種情景:“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春曉席群英,無曄戰士御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歐陽修在另外一首詩中又寫道:“焚香禮進士,徹幕待經生。”也說明了考進士時以焚香待之的禮遇。
6、用香木建筑
除了生活中常見的燃香、薰香之外,香木也被運用于建筑上。
例如: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以弗西斯的黛安娜神殿,就是用高達六十英尺的西洋杉來制成圓柱,因此當此殿于西元前三五六年焚毀時,傳說現場溢滿了濃郁的香氣。
古代皇室外建筑也經常使用西洋杉建造整座宮殿,一方面是由于其杉脂香甜的氣味,另外則是因為杉木是天然的驅蟲材質。
如西元前八世紀,亞述王薩爾貢二世的宮殿之門,恒常散發出強烈的香氣,每當訪客出入的時候,都會飄香而過。埃及法老王的駁船和棺柩,也是由西洋杉所制成。
而中國滿清皇室在承德的夏宮中,其梁柱與墻壁都是西洋杉所制造,而且刻意不上漆,讓木材的芳香能夠直接滲入空氣中。
回教清真寺的建筑也常用玫瑰露和麝香混合在灰泥中,當中午太陽一照射,;溫度升高時,香氣就會發散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