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77-5061-9273
香水什么的再好也不過是人造物,而自然的造物本身就已經足夠美妙了。這個觀點我倒是同意的,不過香水的意義原本就不在于模仿自然界中任何一種已有的味道。Gabrielle Chanel曾經說過,一個女人應該聞起來像個女人,而不是一片花田。在創作夏家第一瓶香水,現在已經成為傳奇的五號的時候,她給調香師Ernest Beaux的指示之一就是要“抽象”,而不是那種讓人一聞到就直觀地反應道“啊,這是玫瑰,那是茉莉”的味道。調香師從某個情境或自然界中得到靈感固然很正常的,但如果他的野心僅限于模擬或者還原自然的話就不那么高妙了,因此我總覺得像Demeter(氣味圖書館)這樣獵奇的牌子只是鬧著玩的,算不上嚴格意義的perfumery。
與抽象緊密聯系的另一種特質就是復雜。對此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常見的香水都是由前中后調這樣的金字塔結構構成的,在香調里面列出來的notes可能有數十種之多,而真正涉及到的氣味分子則動輒成百上千種,在用到天然材料的狀況下尤甚,因為單是jasmine absolute里面就有200多種不同的分子,而調香師的功力就在于用這些紛繁復雜的氣味音符譜出樂章來。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香水確實和音樂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香水賞析中常用到的一個詞就是accord,在音樂中指的是和音,而香水里的accord形容的則是由氣味構成的美好的協律。每一個note都不是互相沖突或者各自為政的,在成功的作品中它們會被調香師的妙手綴連在一起而營造出珍珠項鏈一樣圓融和諧的美感,甚至達到交響樂一樣宏大的效果。本人文筆不佳,所以就引用一段達人攸藍露(Silverblue Mist)小姐的香評來演繹一下這樣的效果:
“梔子,茉莉,水仙,橙花,在用淺淡玫瑰色打過底的嗅覺圖像上,依序綻放,富有旋律感,發聲精確的香階,彷佛一串輕靈的琶音由飛躍的指尖傾泄而出。”
而在香水史上和五號一樣享譽盛名的aldehyde floral(由醛香打頭陣的復合型花香),Lanvin家的Arpege,名字本身就是一個音樂術語“琶音”,詞典中的解釋是“急速和弦的演奏”,引用Bois de Jasmin上的評論來說,這支香水中的“琶音”就表現為“through the haze of aldehydes, the floral notes appear in rapid succession before dissolving into an elegant base(在一陣醛香的煙霧中,各種花香調交替著急速出現旋即迅速地融入優雅的底香)”。香水界的權威Luca Turin老頭也很愛用音樂來比喻香水,他說如果Mitsouko和Vol de Nuit這樣的經典是歌劇或交響樂的話,那現在市場上充斥的很多香水只能被稱為手機鈴聲,而他老先生的心愿是在下一次打開一瓶新的香水的時候能聽到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以上把香水和音樂扯到一起就是試圖說明,調香其實是個難度不亞于作曲的技術活腦力活。要精通有機化學,要能用鼻子分辨出格拉斯茉莉和埃及茉莉的異同,要和一大堆在外行看來毫無情趣可言的分子和公式終日相對。而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產物卻很可能有著不亞于音樂的美與感染力,某些香水甚至強大到了讓我覺得它們是有生命的活物——有自己獨特的質地和性格,有它的起承轉合和喜怒哀樂。香水的另一個美妙之處就在于,即使從分類上看是屬于同一種類型的香水也可能給人截然不同的體驗和觀感。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五號和Arpege,它們從誕生之初就常常被人拿來比較,在我看來兩者都是女性美的典范,Arpege是柔情外露,充滿母性光輝的女性美,五號的氣場不及它溫婉可人,有著更加堅實穩定的內核,兩者可謂“春蘭秋菊,各擅登場”。雖然我一向很不屑現在浮濫的香水擬人風氣,但還是不得不承認,蘊含在某些香水中的矛盾和生命力有時候只能通過擬人化來表現。因為這個,我也熱衷于把自己喜愛的香水配給自己心目中可愛可敬的人。
對我而言,香水無疑是藝術,至今為止我從香水中感受到的美和汲取到的力量,不亞于任何其他的文藝作品。和其他的藝術一樣,對香水的欣賞也是一種acquired taste,需要磨合和訓練,需要付出時間和金錢。當然,欣賞音樂一般被人認為是陶冶情操的好習慣,收藏香水則很可能被冠上戀物和享樂主義的帽子。同為人的五感,視覺和聽覺似乎一直就比較高等,而嗅覺和觸覺則被經常貶斥為動物性的感官,在這方面有所追求的人也可能被當成“皮膚淫濫的蠢物”,大概是因為從嗅覺而來的體驗通產很難轉化為智識與生產力,而只能給人純粹的感官愉悅。但不能否認的是,嗅覺在人的感性世界和潛意識中經常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在人腦中負責處理嗅覺的中樞amygdala同時也處理記憶和情緒,屬于某一情境的特殊味道很可能成為與之相關的最生動鮮明的記憶。于此最佳的范例就是《追憶似水年華》開頭的那塊浸在水中的小瑪德琳蛋糕。
除此之外,香水還經常充當著打通各種認知界限的橋梁的角色,說白了就是廣泛地運用到通感。正因為嗅覺體驗是如此稍縱即逝,難以描摹難以把握,所以才需要動用自己所知的一切來抓住那一刻。香水的鑒賞有一套自己的語言體系,但其中的所有詞匯幾乎都是從其它媒介中借來——我們會說,這一款香水的前調很“綠”,那一款香水“粉感很強”,而另外一款則是水兮兮的,而凡是熟悉了這套詞匯的人,聽到這樣的形容之后馬上能心領神會。至于常用來和嗅覺類比的觸覺在香水中的運用就更加廣泛了,很多香水的名字本身就是織物,比如Donna Karan的Black Cashmere, Estee Lauder的White Linen,很直觀就能喚起開司米和亞麻特有的質地和觸感,也就更容易把握香水所試圖營造的意象。
說到底,我們需要香水,就像我們需要看電影和閱讀小說那樣,是對心靈的必要維系。某一位perfumista說過,香水是花的夢。一盎司的Joy香精里就埋葬著10,600朵格拉斯茉莉的精魂,端的是“千紅一窟,萬艷同杯”。自然狀態下生長的茉莉固然美好,但精粹之后的那種宛如絕唱的爆炸性美感,那種對生命的終極體驗的提煉,是它們永遠無法比擬的。在庸碌灰暗的日常生活中,香水是精靈一樣的存在。耶穌在伯利恒出生的時候,來自東方的三位賢者將乳香(frankincense)和沒藥(myrrh)作為禮物贈與了他。雖然不明白這其中的宗教意味,但憑借自己的經驗來理解,這樣的芳香或許也是神贈與塵世的慰籍之一。
以上的一堆溢美之詞,大概能算得上我給香水寫的情書。不過像我這樣入魔的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買香水還是出于實用目的。無論在國內還是西方,對于普通的消費者而言,香水最多屬于時尚的一部分,尚且不能稱之為藝術。而讓香水成為藝術登堂入室則是我們這群走火入魔者的野望之一。讓香水作為嗅覺藝術(olfactory art)得到承認是偉大的調香師Edmond Roudnitska的畢生目標之一,那篇名為《The Art of Perfumery》的論文到現在也是香水藝術的經典之一。
種種為香水正名的努力所圖的其實并不僅是一個虛名。現在的主流香水業已經陷入了互相抄襲的頹勢中,雖然每年有600多款的新香水推出,但大多聞起來千人一面。因為通過光譜分析就可以輕易得出成分,一旦某款香水反響良好,各種模仿和抄襲的產品就馬上就會跟著大行其道,于是漸漸地就不再有人愿意在味道上繼續下功夫。品牌把大部分的資源投入到包裝和營銷上,而不是用來保證原材料的質量和調香的水準。可以很刻薄地說一句,現在的大部分perfume house既沒有創造新經典的野心,也沒有這樣的能力。只要在短期內能夠盡量獲得暴利,即使推出的香水很快被淘汰也無所謂,反正不斷會有新款來迎合市場不斷演變的口味和永不饜足的消費欲。快餐時代的快餐香水,這就是現在主流市場的窘況。要把香水業從這種惡性循環中解救出來,關鍵之一就是要把香水的配方作為知識產權保護起來。雖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決所有問題,但這至少是讓香水也重拾自尊的一劑良藥。如果自己都不拿自己當一回事了,the art of perfumery大概也真離完蛋不遠了。(來源:RELAX芳療實驗室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