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77-5061-9273
苦楝花
楝(liàn)花即苦楝花,別名苦苓、金鈴子,始于暮春、收梢于初夏。在中國節氣用語中,就有“二十四番花信風,梅花為首,楝花為終”之說。壓軸戲的楝花開后,綠肥紅瘦的夏天便悄然而至,等二十四番花信風吹過,也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季了。
元代詩人朱希晦的“門前桃李都飛盡,又見春光到楝花。”說的就是每當桃花、李花、梨花等紛紛飄落,楝樹便沉穩大氣、不慕虛名地清雅綻放,春光照耀到楝花,就意味著這一年的春天即將結束。楝花綻放,香味素雅,團團簇簇,分外妖嬈。王安石曾吟詠道:“小雨輕風落楝花,細紅如雪點平沙”,梅堯臣筆下的楝花更是美不勝收:“紫絲暉粉綴鮮花,綠羅布葉攢飛霞”……還有謝逸在其著名的 《千秋歲·楝花飄砌》寫道:“楝花飄砌,簌簌清香細。梅雨過,萍風起。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山翠。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密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修竹畔,疏簾里。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楝花的香味以及詩人的意韻,一筆勾連,全全寫出。
從初春到晚秋,苦楝樹經歷了綠葉、繁花、掛果的過程。春天枝繁葉茂,夏季繁花似錦,入秋楝果金黃,每當秋后苦楝子在枝頭遙望遠方,多像是苦楝子與枝的苦戀一場。苦楝和“苦戀”諧音相同。從字面上理解,也帶有一種惆悵的意思,故此也時常被人們借此來表達在外游子的思鄉和無限感慨之情。苦楝花生長的態勢就像是含著微笑望向遠方,代表著對生活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提醒應時刻保持樂觀和開放的心態,同時也能帶給人們更多的正能量。
中文名稱:苦楝
英文名稱:China Tree、China Berry
拉丁學名:Melia azedarach Linn.
其他別名:苦楝,苦苓、楝樹、楝、楝子、金鈴子、紫花樹、森樹、川楝子、翠樹、旃檀、楝棗樹、紫花樹、紫花木、花心樹、雙白皮、洋花森、Baaaran(泰雅)、Bagasu(排灣)
屬名:楝科(Meliaceae)楝屬(Melia)
生長季節:春、夏、秋、冬
用途:
1.庭園栽培:春天開花,花具香味,是優良的庭園植栽。
2.木材是優良的家具及裝潢的材料。
3.藥用:性味:皮、果實:苦、寒,有小毒。效用:樹皮或干皮:清熱,燥濕,殺蟲。治蛔蟲,蟲積腹痛,疥癬搔癢;果實:舒肝行氣,止痛,殺蟲。治脘腹脹痛,疝氣,蟲積腹痛,傷寒;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行氣止痛。治跌打,疔瘡,濕疹瘙癢,瘡癬疥癩,蛇蟲咬傷,滴蟲性陰道炎,疝氣疼痛;花:清熱袪濕,殺蟲,止癢。治熱痱,頭癬。
植物生態:苦楝為落葉性大喬木,高約15-20公尺,樹皮為暗褐色,有淺縱裂,老枝帶紫褐色,幼枝被星狀毛。葉為2-3回奇數羽狀復葉,對生或互生,有小葉3-4對,長卵形至披針形,長約3-7公分,寬約2-3公分,先端漸尖,基部不對稱,邊緣有鈍鋸齒。春天新葉剛長出時開花,圓錐花序,腋生,花紫色或淡紫分,花萼5裂,花瓣5枚,花有特殊的芳香。核果球形或卵形,長約2-3公分,生綠熟黃,子房六室,每室有一枚種子。春季開花,秋季果熟。
相關歷史記載:《本草綱目》載有“……楝葉可以練物,故謂之楝。其子如小鈴,熟則黃色如金鈴,象形也。……宏景曰:處處有之,俗人五月五日取葉佩之,云辟惡也。恭曰:此有雌雄兩種,雄者無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微毒,入藥當用雌者。……木高丈余,葉密如槐而,三、四月開花,紅紫色,芬香滿庭,實如彈丸,生青熟黃,二十月采之,根采無時。……楝長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書中所說的練物應該是指生絲的精練去膠作用,其余記述的功用,多為醫藥及建材用途。清代所編的《諸羅縣志》、《淡水廳志》及《彰化縣志》皆有提到苦楝,然而記載的內容不出《本草綱目》記述的范圍。《臺灣通史》載有“楝俗稱苦楝,以子苦也,晚春開花,朵小色絳,一穗數十朵,植之易長,材可制器。”日本人山崎青樹所著的《草木染染料植物圖鑒》中即列有【旃檀】一種,日名【旃檀】即苦楝,低海拔處處可見,實為極方便取得的染料植物。
苦楝花,中藥名。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和川楝M.toosendan Sieb.Et Zucc.的花。楝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廣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川楝分布于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熱祛濕,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于熱痱,頭癬。
楝:生于曠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廣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又名苦楝、楝樹、翠書、紫花樹、森樹、火槍樹、金斗木、相心樹、花紋木。落葉喬木,高達10余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分枝廣展,小枝有葉痕。葉為2-3回奇數羽狀復葉,長20-40厘米;小葉對生,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頂生一片通常略大,長3-7厘米,寬2-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多少偏斜,邊緣有鈍鋸齒,幼時被星狀毛,后兩面均無毛,側脈每邊12-16條,廣展,向上斜舉。圓錐花序約與葉等長,無毛或幼時被鱗片狀短柔毛;花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急尖,外面被微柔毛;花瓣淡紫色,倒卵狀匙形,長約1厘米,兩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較密;雄蕊管紫色,無毛或近無毛,長7-8毫米,有縱細脈,管口有鉆形、2-3齒裂的狹裂片10枚,花藥10枚,著生于裂片內側,且與裂片互生,長橢圓形,頂端微凸尖;子房近球形,5-6室,無毛,每室有胚珠2顆,花柱細長,柱頭頭狀,頂端具5齒,不伸出雄蕊管。核果球形至橢圓形,長1-2厘米,寬8-15毫米,內果皮木質,4-5室,每室有種子1顆;種子橢圓形。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川楝:生于海拔500-2100m的雜木林和疏林內或平壩、丘陵地帶濕潤處,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邊。分布于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喬木,高10余米;幼枝密被褐色星狀鱗片,老時無,暗紅色,具皮孔,葉痕明顯。2回羽狀復葉長35-45厘米,每1羽片有小葉4-5對;具長柄;小葉對生,具短柄或近無柄,膜質,橢圓狀披針形,長4-10厘米,寬2-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兩面無毛,全緣或有不明顯鈍齒,側脈12-14對。圓錐花序聚生于小枝頂部之葉腋內,長約為葉的1/2,密被灰褐色星狀鱗片;花具梗,較密集;萼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約3毫米,兩面被柔毛,外面較密;花瓣淡紫色,匙形,長9-13毫米,外面疏被柔毛;雄蕊管圓柱狀,紫色,無毛而有細脈,頂端有3裂的齒10枚,花藥長橢圓形,無毛,長約1.5毫米,略突出于管外;花盤近杯狀;子房近球形,無毛,6-8室,花柱近圓柱狀,無毛,柱頭不明顯的6齒裂,包藏于雄蕊管內。核果大,橢圓狀球形,長約3厘米,寬約2.5厘米,果皮薄,熟后淡黃色;核稍堅硬,6-8室。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世界分布:中國華南、臺灣、印度、日本、珫球、韓國、緬甸、錫蘭、南歐、東非、美國
藥用部位以植物的花入藥
功效分類清熱祛濕藥;殺蟲藥;止癢藥。
功效主治:清熱祛濕;殺蟲;止癢。主治熱痱;頭癬。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涂。
藥方選錄:
1、治痱子瘙癢:苦楝花不拘多少,焙干,搗羅為細末,入蚌粉、滑石末各少許,研勻。日頻敷之。(《圣濟總錄》)
2、治頭癬:苦楝花適量。研細面,用鮮肉湯和白酒調涂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品種考證
《植物名實圖考》:「楝,處處有之。四月開花,紅紫可愛,故花信有楝花風。」
藥材基源
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和川楝M.toosendan Sieb.Et Zucc.的花。
產地溯源
產于四川、甘肅、云南、貴州等地。
有關苦楝花的研究進展
1、苦楝花及其揮發性成分改善人體生理和心理功能
研究苦楝花對人體生理和心理行為的調節作用。吸入鮮花香20分鐘可降低唾液淀粉酶活性。腦電圖分析顯示,吸入鮮花香降低了α-腦電波,而增加了γ-,δ-和θ腦電波。吸入鮮花香后,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和心率(HR)均降低。此外,吸入花香降低了交感神經系統(SNS)的活性,增加了副交感神經系統(PSNS)的活性。此外,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法提取了花的揮發物,并用質譜法測定了揮發物的化學成分。鑒定出15種化合物,其中苯甲醛(68.50%)和苯乙醛(22.26%)是主要化合物。同樣,吸入0.25%苯甲醛或苯乙醛可降低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和SNS活性,而PSNS則增加。此外,情緒狀態(POMS)評分支持吸入鮮花顯著減少抑郁、困惑和緊張。憤怒、疲勞和活力也減少了。這些結果表明苦楝花及其主要化合物可能是一種新型的SNS功能調節劑和芳香療法。
苦楝花對人腦電波變化的影響。直方圖表示吸入花前后腦電波θ波(Hz)的變化(A)低-α、(B)高-α、(C)低-β、(D)高-β、(E)低-γ、(F)高-γ、(G) δ和(H) θ波(Hz)。數值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n=20)。采用學生t檢驗評價吸入苦楝花前后的差異。吸入前后無顯著差異。
人類的腦電波頻率在1- 40Hz之間。γ波大于38Hz,即處于高度警戒狀態;β波為12- 38Hz,表示集中或緊張狀態。8 ~ 12Hz的腦電波屬于α波,在人體放松時出現;θ波和δ波分別為4- 8Hz和0.5- 4Hz,它們更有可能在睡眠時出現。已有一些研究報道了香味對腦電圖活動的影響,這些研究的主要發現是暴露在香味中和之后α腦電波的下降。根據我們的結果,我們發現吸入苦楝花香氣20分鐘,低-α (8-9 Hz)和高-α頻率(10-13 Hz)水平下降,而低-β(13-17 Hz)和高-β(18-30 Hz)水平未受影響(圖2a-d)。這一數據與Masago等人的報告一致,他們報道吸入植物揮發物,如薰衣草、丁香酚和洋甘菊,會降低α-1(低-α)腦波活動,而其他腦波則不受影響。另一方面,低-γ、高-γ、δ-和θ-頻率增加(圖2e-h)。由于在腦活動不活躍時記錄了δ-和θ-腦電波,這些數據表明苦楝花的香味可能會促進生理和心理的放松。
2、苦楝花抑菌活性研究及其代謝物的鑒定
采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和質譜庫檢索等方法,對苦楝花8種提取物和組分進行了成分鑒定。共鑒定出38種植物化學成分,均為首次從花中分離得到。其中只有14個是在苦楝花的其他部位發現的,而24個是首次在該植物的任何部位報道的。這些代謝物包括支鏈烴類、正構烴類、芳香烴、聚異戊二烯類、脂肪酸、脂肪酸甲酯和脂肪醇,與精油成分不同。從乙酸乙酯提取物中鑒定并分離出一個主要成分4-羥基苯甲酸(4)。對提取物、化合物4及其衍生物沒食子酸和沒食子酸甲酯進行抗菌活性測試。沒食子酸和沒食子酸甲酯對腐生葡萄球菌具有抗菌活性。沒食子酸甲酯對白喉棒狀桿菌和霍夫曼氏棒狀桿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取液中只有甲醇提取液對假單胞菌有抑制作用。
苦楝花中化合物(4)的提取與分離
3、苦楝科苦楝葉揮發油對環境因素的化學變異
采用氣相色譜(GC)和氣相色譜-質譜(GC-MS)技術,對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采集的苦楝葉揮發油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對精油的分析鑒定出17種化合物,占精油的85%以上。6月和8月精油產率較高,鑒定出的主要化合物為β-石竹烯(3.50 ~ 63.41%)、苯甲醛(3.50 ~ 55.98%)和環戊并環庚五烯(又稱洋甘菊藍,azulene)(1.27 ~ 19.05%)。通過相關性分析,確定了研究期內產量與氣候條件、成分濃度與溫度和降水值之間的關系。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產量與氣候參數之間存在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精油組分與氣溫和降水指數的相關性可分為4類。揮發油主要成分中,只有洋甘菊藍和β-石竹烯與降水量和溫度呈負相關。結果表明苦楝精油的化學成分存在明顯差異,為研究對氣候變化敏感的植物化學成分提供了新的線索。此外,它還提供了植物產生重要的單萜和倍半萜成分的最佳時間及其調控的生物學意義。
4、苦楝葉和果實兩個成熟期酚類化合物和抗氧化活性的分析
本研究旨在研究苦楝葉(幼葉和老葉)和果實(果肉和果仁)在兩個發育階段酚類物質含量的變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譜-二極管陣列檢測器-串聯質譜(HPLC-DAD-ESI-MS /MS)對26種酚類化合物進行了鑒定。它們包括酚酸、黃酮醇和黃烷醇,主要以糖基化形式存在。主要酚類化合物為蘆丁(占280 nm測定的總峰面積的5.86 ~ 21.33%)、槲皮素-3- O -新桔皮苷(3.95 ~ 8.76%)、山奈酚-3- O-蘆皮苷(2.73 ~ 11.23%)、阿魏糖醛酸(0.85 ~ 11.84%)和阿魏奎寧酸衍生物(1.94 ~ 11.07%)。酚類化合物的分布模式具有器官特異性,并隨成熟階段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此外,還采用不同的體外實驗方法測定了總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相對于老葉和未成熟/成熟的果實部分,幼葉提取物的總酚含量最高(85.4 mg GAE/g提取物),對2,2-二苯基-1-苦酰基DPPH的清除能力最強,對氧自由基的吸收能力最高(235和328 mg Trolox當量/g提取物。未成熟果肉提取物的金屬螯合活性最高(22.85 mg EDTA當量/g提取物)。Pearson相關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結果表明,槲皮素-3-O -新橙皮苷、蘆丁和山奈酚-3-O -蘆丁苷是影響抗氧化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結果表明苦楝屬植物是一種天然抗氧化劑,可用于制藥和藥妝領域。
5、苦楝野生型葉片的生物選擇性激素、乳腺癌細胞毒性及抗氧化作用
苦楝在傳統醫學中廣泛用于局部或全身疾病。雖然中國和印度楝品種的植物化學成分和藥效已有研究,但本研究對野生型楝的體外抗氧化性能及其對T47D細胞的細胞毒性尚未見報道。用正己烷、乙酸乙酯和水對楝葉乙醇提取物進行分餾,得到次生代謝產物。用IC50計算楝提取物對DPPH(2,2-二苯基-1-吡啶肼基)自由基和FRAP(鐵還原抗氧化能力)的抗氧化性能,用MTT法測定細胞毒性。測定了總酚(TPC)和β-谷甾醇(SC)的含量。結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較高的抗氧化活性和細胞毒性(IC50分別為211.89?±?10.86和147.90?±?8.49 μg/mL)。TPC與IC50DPPH、FRAP、IC50T47D之間存在顯著相關(p?<?0.05)。LC-EIS質譜分析顯示,乙酸乙酯部分含有甾體、三萜皂苷、檸檬苷和槲皮素苷,影響楝葉的藥用性能。苦楝野生型葉提取物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治療乳腺癌的天然資源。
參考文獻:
[1] Ka-Man Lau, Wei-Shuo Su, Shih-Chang Chien,Sheng-Yang Wang & K.J. Senthil Kumar (2021) Melia azedarach Flowers and Their Volatile Components ImprovedHuman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Journal of Essential Oil Bearing Plants, 24:5, 1200-1211, DOI: 10.1080/0972060X.2021.1978869
[2] Muhammad, M.T., Lubna, Fayyaz, N. et al. Antibacterialactivity of flower of Melia azedarach Linn. and identification of its metabolites. J Korean Soc Appl Biol Chem 58, 219–227 (2015). https://doi.org/10.1007/s13765-015-0029-7
[3] Dougnon, G., Ito,M. Essential oils from Melia azedarach L. (Meliaceae) leaves: chemical variability uponenvironmental factors. J Nat Med 76, 331–341 (2022). https://doi.org/10.1007/s11418-021-01579-x
[4] Yassine M’rabet,Nesrine Rokbeni, Stéphanie Cluzet, Abdennacer Boulila, Tristan Richard,Stéphanie Krisa, Lamjed Marzouki, Herve Casabianca, Karim Hosni, Profiling ofphenolic compound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Melia azedarach L. leaves andfruits at two stages of maturity,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17, 107,232-243, doi.10.1016/j.indcrop.2017.05.048.
[5] Martha Ervina, HadiPoerwono, Retno Widyowati, Katsuyoshi Matsunami, Sukardiman, Bio-selectivehormonal breast cancer cytotoxic and antioxidant potencies of Melia azedarachL. wild type leaves, Biotechnology Reports, 2020,25, e00437, doi.10.1016/j.btre.2020.e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