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77-5061-9273
大黃
別名 黃良、火參、膚如、將軍、錦紋大黃、川軍、峻、蜀大黃、牛舌大黃、錦紋、生軍、香大黃、馬蹄黃
功效作用 瀉實熱,破積滯,行瘀血。主治:實熱便秘,食積停滯,腹痛,急性闌尾炎,急性傳染性肝炎,血瘀經(jīng)閉,牙痛,衄血,急性結膜炎;外用治燒燙傷,化膿性皮膚病,癰腫瘡瘍。
英文名 RADIX ET RHIZOMA RHEI
始載于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毒性 有毒(一說無毒)
歸經(jīng) 胃經(jīng)、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
藥性 寒
藥味 苦
拉丁植物名
1.Rheum palmatum L.
2.Rheum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Ex Rngel.[R.Tanguticum Maxim.Ex Balf.]
3.Rheum officinale Baill.Radix et Rhizoma Rhei
拉丁文名
1.Rhizoma et Radix Rhei Palmat
2.Rhizoma et Radix Rhei Tangutici
3.Rhizoma et Radix Rhei Officinalis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
大黃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吳普本草》云:「生蜀郡北部或隴西(今四川北部、甘肅西部。」《名醫(yī)別錄》亦謂:「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甘肅)。」可見自古大黃就以甘肅、四川北部為主要產(chǎn)地。《本草圖經(jīng)》曰:「大黃,正月內(nèi)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傍生細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所述青葉似蓖麻、根如芋、開黃花的特征,與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相符,而開青紅似蕎麥花的特點與掌葉大黃R. palmatum L.和唐古特大黃R.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一致。《本草圖經(jīng)》所附大黃附圖,基生葉具長柄,葉寬卵圓形,具淺或深裂,根莖粗大,具殘存托葉鞘,與大黃屬掌葉組植物特征吻合。綜合上述大黃的產(chǎn)地、形態(tài)、附圖,可以認為古今所用大黃是一致的。
大黃含有蒽類衍生物、苷類化合物、鞣質(zhì)類、有機酸類、揮發(fā)油類等。
1. 蒽類衍生物分為:⑴游離蒽醌衍生物,如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土大黃素(chrysaron)、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素(emodin)、異大黃素(isoernodin)、蟲漆酸D(laccaic acid D)、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酸(rhein);⑵ 結合蒽醌化合物,有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大黃酚的單和雙葡萄糖甙;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的單糖甙;蒽酚和蒽酮化合物:大黃二蒽酮(rheidin)、掌葉二蒽酮(palmidin)以及與糖結合的甙如番瀉甙(sennoside)A、B、C、D、E、F等。
2. 苷類化合物:土大黃甙(rhaponticin)、3,5,4』-三羥基芪烯一4』-O-β-D-(6』-O-沒食子酰)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stilbene-4』-O-β-D-(6』-O-gallayl)-glucoside)、3,5,4』-三羥基茋烯-4』-O-β-D-吡喃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 stilbene-4』-O-β-D-glucopyranoside)。
3. 萘衍生物:torachrysone-8-O-β-D-glucopy ranoside,torachrysone-8-(6′-oxaly)-glucoside及決明松(torachryson)。
4. 鞣質(zhì)類:沒食子酰葡萄糖、d-兒茶素、沒食子酸、大黃四聚素(tetrann)等。大黃四聚苯經(jīng)水解,得沒食子酸、肉桂酸及大黃明(rheosmin)。此外合有樹脂。
尚含有有機酸:蘋果酸、琥珀酸、草酸、乳酸、桂皮酸、異丁烯二酸、檸檬酸、延胡紊酸等。
大黃中還含有揮髮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
大黃,又稱作生大黃、熟大黃、生將軍、生錦紋、酒軍、黃良、川軍,是多種蓼科大黃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稱,一般從粗短的根莖種植。大黃長有三角形的大葉,葉柄肥厚。花形細小,聚集成花序,顏色從綠白色到玫瑰紅色。
在東亞地區(qū)里,“大黃”指的往往是馬蹄大黃;但在歐洲及中東地區(qū),他們的大黃往往指另外幾個品種。大黃的葉片富含草酸,不適宜食用,但可藥用,在東亞,大黃的主要用途就是作藥用。此外,它的葉柄可作食用,一般用于制作餡餅或為其他食物帶來餡餅的味道,因此又有“Pie Plant” 之稱。目前最常見的大黃品種,是由英國皇家園藝學會分類的Rheum hybridum。
大黃是中醫(yī)常用的通便瀉火藥物,“藥性峻利”,“性大苦大寒”。其根部用作瀉藥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不論是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或是中世紀時期的阿拉伯世界及歐洲的藥方中均有提及。大黃能夠令口腔和鼻腔的黏膜具有收斂作用(astringenteffect)。大黃的根和莖含豐富的蒽醌類化合物,例如:大黃素(emodin)、蘆薈大黃素(Aloe 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酚(Chrysophanol)及大黃酸(Rhein)等。這些化合物部分有輕瀉的作用。
大黃的葉柄可食用,例如:跟覆盆子與糖一起煮四小時,可以作甜品、果醬或西式餡餅的餡料。
大黃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其葉片。大黃的葉片含有草酸,是一種存在于許多植物的酸,但也是一種腎毒性和腐蝕性的酸性有毒物質(zhì)。不同品種的大黃,其葉片的草酸含量有所不同,普遍的含量約為 0.5%。而草酸對大鼠的半致死劑量(LD50),大約為每公斤體重 375 毫克,口服的最低致死量(LDLo)約為 600 mg/kg。根據(jù)這個比例,一個普通人若要吃下致半致死劑量的草酸,需要食用約 5 公斤的大黃葉,而最低致死分量亦要 10 公斤的大黃葉。這個分量顯然不太可能會達成。不過,為安全計,烹煮大黃時,應避免與含有蘇打的其他食品一起烹調(diào),以免植物內(nèi)的草酸跟蘇打產(chǎn)生化學反應,產(chǎn)生水溶性的草酸化合物,令毒性加重。不過,除了草酸以外,大黃的葉子還含有一種至今仍未被確認的有毒物質(zhì),可能是蒽醌苷(亦作番瀉苷)的一種。大黃葉柄的草酸量只占整片葉的大約2-2.5%,相對于葉片,其毒性顯得更低,因此可放心食用。
大黃的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tǒng)的影響
(1)瀉下作用:
作用表現(xiàn):一般在服藥后6~10小時排出稀便。
瀉下有效成分:認為主要是番瀉甙類。
瀉下作用機理:番瀉甙在腸道細菌酶的作用下分解產(chǎn)生大黃酸蒽酮,大黃酸蒽酮可刺激大腸粘膜,使腸蠕動增加而瀉下。另外還可抑制腸細胞膜上Na+、K+—ATP酶,阻礙Na+轉(zhuǎn)運,使腸內(nèi)滲透壓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進腸蠕動而瀉下。
(2)利膽、保肝
(3)促進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
(4)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2、對血液系統(tǒng)的影響
(1)止血作用:
特點:作用確切、見效快。
止血有效成分:α-兒茶素、沒食子酸。
止血作用機理:促進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數(shù)和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使受傷局部的血管收縮
(2)降血脂:
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及過氧化脂質(zhì)。
3、抗感染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抗菌譜:
敏感的細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淋病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
敏感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孤兒病毒、B肝病毒、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等。
其他敏感微生物有阿米巴原蟲、陰道滴蟲、血吸蟲及鉤端螺旋體等。
抗菌有效成分:大黃酸、大黃素、蘆薈大黃素。
抗菌作用機理:影響葉酸的酶系統(tǒng);抑制細菌核酸和蛋白質(zhì)合成;抑制細菌生物氧化酶系統(tǒng);誘生干擾素。
(2)抗炎、解熱作用
(3)免疫調(diào)節(jié):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4) 抗衰老抗氧化作用,國內(nèi)外越來越多學者證明,大黃所含鞣質(zhì)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商品有兩類:一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俗稱蛋吉,長約6~17厘米,直徑約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殘留,外表黃棕色或紅棕色,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wǎng)狀紋理,俗稱錦紋(系由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一端常有繩孔。
質(zhì)地堅硬,橫斷面黃棕色,顯顆粒性(習稱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圈環(huán)狀,并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亦稱錦紋。
氣特殊,味苦而微澀。
主產(chǎn)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尚有涼州大黃、河州大黃和岷縣大黃,亦皆屬西寧大黃一類。
其中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因其整個的形有如狗頭,頂端平圓;下部漸細而鈍圓,品質(zhì)亦佳,產(chǎn)于甘肅武威、永登等地。
二銓水大黃 一般為長形,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常縱剖成片,質(zhì)地較松,內(nèi)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甚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huán)狀,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
主產(chǎn)于甘肅銓水、西禮等地。
屬于銓水大黃型的商品,尚有文縣大黃、清水大黃、莊浪大黃等數(shù)種,產(chǎn)于甘肅文縣,成縣、清水等地。
②南大黃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
為藥用大黃的干燥根莖。
多橫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馬蹄,少數(shù)亦呈圓錐形或腰鼓形,長約6~12厘米,直徑約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黃棕色或黃色,有微彎曲的棕色線紋(錦紋)。
橫斷面黃褐色,多空隙,星點較大,排列不規(guī)則,質(zhì)較疏松,富纖維性。
氣味較弱。
商品有雅黃、南川大黃等,主產(chǎn)于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陜西、湖北、貴州、云南、西藏等地亦產(chǎn)。
以上各種大黃,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zhì)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fā)粘者為佳。
另有一種山大黃為同屬植物波葉大黃的根莖及根,又稱苦大黃。
常呈不規(guī)則圓柱形,外表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zhì)堅而輕,斷面無星點,無錦紋,有細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
氣不香,味苦而澀。質(zhì)次。服后有腹痛感。
大黃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
1、 大黃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大黃屬)
大黃(Rheum rhabarbarum L.;蓼科)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而被廣泛尋找。幾種栽培和野生大黃在國際市場上需求量很大。葉子是有毒的,而莖或葉柄可以食用。干根/根莖命令使用在傳統(tǒng)醫(yī)學,并被科學證明,傳授廣泛的健康效益。大黃的治療價值被認為是存在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如蒽醌anthraquinones,羥基蒽醌hydroxyanthraquinone,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大黃素emodin,大黃酸rhein,二苯乙烯stilbene,土大黃甙rhaponticin,膳食纖維等。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菌、止瀉、抗糖尿病、抗炎、利尿、保肝等作用。盡管關于大黃的文獻已經(jīng)發(fā)表了好幾篇,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關于大黃的信息仍然很分散,特別是關于亞品種的信息,以及關于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實際作用機制的信息。在這一章中,介紹了大黃的一些有趣的研究主題,包括大黃的用途、食物和治療價值、組成(營養(yǎng)和生物活性化合物)和已證實的生物活性。
2、 大黃屬植物的健康效益及生物活性綜述
本文是對大黃素植物及其生物活性的最新綜述。介紹了該植物的主要特征,并對其精油成分進行了總結。大黃素植物的傳統(tǒng)藥用價值已被報道。羥基肉桂酸hydroxycinnamic acids、環(huán)烯醚萜iridoids、類環(huán)烯醚萜secoiridoids、類黃酮flavonoids、花青素anthocyanins、苯丙素phenylpropanoids、植物蛻皮甾類phytoecdysteroids、苯并惡嗪類benzoxazinoids、甜菜堿betaine等化學物質(zhì)具有生物活性。在討論了Lamium植物的抗氧化特性后,使用體外模型研究的生物活性,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傷害活性,疼痛治療和細胞毒性和細胞保護活性在這里進行了描述和討論。最后,報道了體內(nèi)研究的目標例子。
鑒于唇形科植物的治療作用主要基于其揮發(fā)油,本文對大黃屬植物的揮發(fā)油成分進行了描述。雖然唇形科植物的精油含量很高,但唇形科大黃屬植物的精油含量卻很少。從大黃植物鮮花中提取的精油得率在0.01 ~ 0.31%之間。
許多學者對大黃屬植物的風味成分進行了研究。然而,迄今為止,在已被接受的25種大黃中,只有一些種類的揮發(fā)性成分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各種研究表明,唇形科植物精油的生物化學活性不僅在種內(nèi)和品種間存在差異,而且在不同的農(nóng)業(yè)氣候和地理區(qū)域也存在差異。唇形科植物精油成分的這種變化可能與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有關,這些因素也決定了精油的遺傳表達,從而影響了精油的化學成分。Alipieva等利用氣相色譜-質(zhì)譜法(GC-MS)對保加利亞9個自然種群的4種大黃屬植物(L. album、L. purpureum、L. garganicum和L. maculatum花)的精油進行了分析。雖然所有樣品的揮發(fā)性分布都很相似,但從不同地點獲得的植物的油成分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也存在差異。例如,在L. maculatum (Losen山:1.9%,利亞斯科韋茨(保加利亞城市): 1.2%)、L. purpureum (Vlado Trichkov: 1%)和L. album (Vlado Trichkov: 0.2%)中均發(fā)現(xiàn)了六氫法尼基丙酮,但并非在所有位點都發(fā)現(xiàn)了六氫法尼酯。此外,其他萜類化合物主要存在于L. maculatum和L. garganicum中,β-石竹烯和α-蛇麻烯在L. maculatum中含量最高(Losen山:1.6%和0.8%)。
此外,F(xiàn)lamini和其他人的研究表明,不同種類的大黃屬植物不同器官的揮發(fā)油成分不同。以紫花L. purpureum為例,葉片中α-和β-蒎烯含量為35.7%,苞片中為7.5%,花中為75.3%。L. bifidum苞片和葉片中普遍含有右旋大根香葉烯(germacrene D)、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α-蛇麻烯(α-humulene)和β-欖香烯(β-elemene),而花中月桂烯(myrcene)(47.2%)、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 (11.8%)和香檜烯(sabinene)(11.0%)。
Kapchina-Toteva等人之前的工作也研究了微體繁殖對離體和在體外條件下生長的Lamium album L.植株葉片提取物中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而不是原位生長的植株。在原位培養(yǎng)的植株中發(fā)現(xiàn)含有45種碳氫化合物,經(jīng)過微體繁殖,這些化合物的含量減少了約2倍,在離體培養(yǎng)時達到24種,在體外適應后達到19種。此外,原位植物主要富集長鏈烷烴(壬烷(nonadecane);二十一烷(heneicosane);十七烷(heptadecane);二十三烷(Tricosane)),在離體和體外植物中都含有較短的碳氫化合物,如辛烷(octane)(分別為3.9%和1.1%)和十一烷(undecane)(在離體樣品中為3.0%)。此外,與原位生長的植物相比,某些醇類,如植醇(phytol);辛烯-3-醇(octen-3-ol);3-己烯-1-醇(3-hexene-1-ol)和醋酸鹽(acetate)在微繁殖植物中觀察到含量增加。萜類化合物在原位植物油中檢測到 60 種,而在離體和離體植物油中含量均下降,分別為 44 種和 35 種。還檢測到萜成分的變化。原位生長植物中的主要倍半萜是右旋大根香葉烯(germacrene D) (6.9%) 和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E (1.1%)。在微繁殖過程中,在體外和離體生長的植物 [右旋大根香葉烯 (分別為44.1% 和 46.7%,) 和 β-石竹烯E (分別為13.0% 和 6.5%)]。因此,這些結果證明了生長條件的重要性,這些條件對植物代謝物的水平和組成的可變性負責。大黃屬物種的主要揮發(fā)性次生代謝物的化學結構如下圖所示。
通常,“天然抗生素”一詞是指源自植物的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質(zhì)。事實上,天然抗生素不僅來自植物,還來自真菌、細菌和動物。抗生素是用于對抗細菌感染的物質(zhì),可能具有抑菌作用(即抑制細菌生長)或殺菌作用(即它們可以殺死細菌)。對于用于抵抗病原真菌發(fā)展的抗真菌劑,也可以提出類似的論點。
某些類型的植物可以產(chǎn)生抗菌和抗真菌物質(zhì),即使它們的活性通常遠低于源自真菌和細菌的抗生素所具有的活性。此外,請記住,這些植物中所含的抗菌或抗真菌物質(zhì)會干擾已經(jīng)存在的可能的藥物治療。植物還含有其他可能對健康有害的化合物。然而,在新興國家的流行醫(yī)學中,經(jīng)常描述使用植物制劑來對抗病原微生物的生長。
Dulger 等人描述了 L. tenuiflorum Fisch 和Mey 對一些醫(yī)用酵母菌的抗真菌活性。從葉子、砧木和土耳其地方性標本的組合配方中獲得的乙醇提取物已經(jīng)研究了它們對醫(yī)用酵母念珠菌屬和隱球菌屬的抗真菌活性。在測試前將提取物(以粘性黑色物質(zhì)的形式)溶解在 DMSO 中。在該測試中使用植物提取物的組合(1:1 比例)。將獲得的結果與用作對照的抗真菌藥物酮康唑的結果進行比較,注意到植物提取物(葉子和砧木)的組合對白色念珠菌和念珠菌屬表現(xiàn)出更大的抗真菌作用,而對隱球菌屬的抗真菌活性較弱。不幸的是,在該研究中,L. tenuiflorum 提取物中存在的多酚的數(shù)量和類型與所發(fā)現(xiàn)的抗真菌活性之間沒有相關性。相反,從 L. galactophyllum Boiss和 Reuter、L. macrodon Boiss和 Huet 以及 L. amplexicaule 獲得的提取物都沒有表現(xiàn)出對白色念珠菌 ATCC 10231 的活性。缺乏這種抗真菌能力可能是由于這些植物中所含的多酚含量不同,其范圍在 94 和 112 mg GAE/g 之間,而 L. album和L. amplexicaule提取物的范圍在 184 和 193 mg GAE/g 之間。
土耳其存在的種類繁多的大黃屬意味著傳統(tǒng)的民間醫(yī)學廣泛使用了大黃草藥。相反,如 Chipeva 等人發(fā)現(xiàn)的,L. album提取物幾乎沒有抗真菌活性,他們同時評估了 L. album 植物的抗菌活性。從葉子和花中獲得的提取物是在野外或從體外繁殖的植物中收獲的。使用了四種溶劑(氯仿、甲醇、乙醇和水)和兩種萃取方法(索氏提取、恒溫器)。提取溶劑和提取方法的不同組合導致結果也因植物來源而異,即野生或體外繁殖。總之,L. album 提取物具有廣譜的抗菌活性,對革蘭氏陽性菌具有更高的功效。然而,由于提取物尚未進行化學表征,因此不能確定哪種分子可能對這種抗菌活性更有效。
參考文獻
[1] Bhat R. (2020) BioactiveCompounds of Rhubarb (Rheum Species). In: Murthy H.N., Paek K.Y. (eds)Bioactive Compounds in Underutilized Vegetables and Legumes. Reference Seriesin Phytochemistry. Springer, Cham.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44578-2_14-1
[2] Salehi B, Armstrong L, Rescigno A, Yeskaliyeva B,Seitimova G, Beyatli A, Sharmeen J, Mahomoodally MF, Sharopov F, Durazzo A,Lucarini M, Santini A, Abenavoli L, Capasso R, Sharifi-Rad J. Lamium Plants—AComprehensive Review on Health Benefit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Molecules.2019; 24(10):1913. https://doi.org/10.3390/molecules24101913